九个名人的成语故事,提前让孩子学习

100次浏览  2024-12-19 10:43:33

在语文课上,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学习成语。

每次老师讲解成语的来历时,总能讲述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学习成语的同时,我们也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和知识。

许多成语都源于历史,背后蕴藏着动人心魄的故事。下面介绍9个成语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名人,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富有教育意义,不妨让孩子们也来一起学习。

01

卿卿我我——王戎

王戎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竹林七贤"之一。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戎的妻子常常以"卿"称呼他,而按照礼仪,妇人应该称呼其夫为"君",而"卿"则是夫对妻的称呼。王戎感到不妥,便说:"按照礼仪,你这样称呼我是不敬的,以后不要这样叫我了。"然而,他的妻子却回答说:"因为亲爱你,才称你为卿卿,不称你为卿卿,谁来称呼你呢?" 王戎无言以对,只好听从妻子的称呼。这个故事后来被流传下来,形成了"卿卿我我"这个成语,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密。



02

胯下之辱——韩信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他年轻时家里穷,经常被村里的一群少年欺负。有一次,一个屠户少年拦住了他说:要么,你用你的剑杀了我,要不,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思考片刻,握紧了剑,从少年的胯下钻了过去。多年后,韩信在刘邦手下立下赫赫战功,被封楚王,衣锦还乡。他找到当时的少年,封他做了尉官。别人不解,韩信说:当年,我并不是不敢杀他,但如果杀了他,我难逃责罚,我的抱负如何实现呢?所以我忍受了屈辱,才终于有了如今的成就。他帮助我磨炼了意志,我怎能不感激他呢?

"胯下之辱"指从别人胯下钻过去的耻辱,也可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



03

不辜负信任——蘧伯玉

蘧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无咎之子,品行端正,深得国君信任。

一次,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听到车声,但车到门前却突然静止,随后再次响起。灵公问夫人车主是谁,南子说是蘧伯玉。

南子解释说,蘧伯玉是君子,注重生活细节,他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以避免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孝子不会因为无人看到而改变操守。

蘧伯玉不辜负国君信任,一如既往地恪尽职守,体现了成语"不欺暗室"的精神,形容人坦诚磊落。



04

母爱与好客——陶侃

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少年时家境贫寒,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一天,范逵来到陶侃家投宿,带着很多随从,让陶侃犯愁,无法招待客人。

湛氏想出了解决办法。她剪下自己的长发卖掉换来几斛米,将家里的房柱子砍去一半当柴烧,用草垫子喂马。傍晚时分,她在家里摆上了精美的食物,让范逵感动不已。

湛氏不仅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还表现出成语“截发留宾”的精神,形容好客之举。陶侃也从此以母亲的智慧为榜样,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名将。



05

出人头地——苏轼

苏轼是一位北宋文学家和诗人。在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考试中,欧阳修担任主考官。在阅卷时,他被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认为应该排在第一名。但由于这份考卷很像他的学生曾巩的作品,为了避嫌,他只能将其排在第二名。

放榜后,按照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然而,前来拜谢的不是曾巩,而是年轻的学子苏轼,以第二名的身份前来致谢。欧阳修才知道自己弄错了。

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赞赏有加。他在给朋友写信时说:"读苏轼的文章,不禁让我汗颜。真痛快啊!我应当给苏轼让路,让他高出我一头。"

成语"出人头地"源自欧阳修的《与梅圣俞书》中的一句话:"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它用来形容德才超群、成就突出的人比其他人更优秀。



06

坦腹东床——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大臣和书法家,他是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被誉为"书圣"。

在晋朝时,王导的声名在外,东晋重臣郗鉴派门生到王导家,想为女儿选一个女婿。

王导说:"你到

门生回去后,告诉郗鉴:“王家的儿郎都很不错,听说来选婿,都很矜持。只有一个人躺在床上,露着肚子,似乎没听到一样。”

郗鉴说:“那就是他了。”一打听,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郗鉴将女儿嫁给了他。

成语“坦腹东床”是指好女婿的意思,也是女婿的美称。



07

管宁割席

管宁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里干活,他们发现地里有一片黄金。然而,管宁仍然继续锄草,把黄金当做普通的石头。相反,华歆非常高兴地捡起了金子。

看到这一幕,管宁似乎有些不高兴,于是华歆赶紧把黄金放回了原处。

另一次,两人一起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位衣着华贵的人驾驶着华丽的马车经过门口。尽管如此,管宁仍旧沉浸在阅读之中,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而华歆却立刻冲出去观察。

管宁对此很不满,于是割断了席子,与华歆分开坐。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割席比喻断绝朋友间的情谊,停止交往,或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停止做朋友。



08

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同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他曾经在《醉翁亭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虚生恒愁,为乐几何?吾所以留之,则其人矣。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段话意为:天地万物皆在流转变化之中,人生短暂,虽然浮生若梦,充满欢乐与忧愁,但是真正有意义的是我们所遇到的人。我们应该珍惜那些与我们有缘相遇的人,并尽量让他们感到幸福。



09

画龙点睛——张僧繇

张僧繇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家、书法家,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师父。

据传说,张僧繇有一次为皇帝画了一幅画,但皇帝却认为画中缺少点什么,无法达到完美的效果。张僧繇便在画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画面顿时生动了起来,皇帝非常满意,于是"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就这样产生了。

这个成语形容在事物的关键处,加上一笔或一点,使事物的形象更加生动,也可以用来比喻为某个事物最后的修饰或补充。

以上就是这九个个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和由来,这些故事不仅充满了智慧,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典故,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