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典故【草木知威】
【草木知威】(成)
[注音]cǎo mùzhīwēi
[释义]比喻名声远扬,声威大震。多指将军或官吏的威信极离,敌人、坏人闻声丧胆,在民间有口皆碑。

[词源]后晋•刘昀《旧唐书 •张万福传》(并见《新唐书》)德宗召见谓曰:“朕以为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若从先帝所改,恐贼不知是卿也。”
[示例]金•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一○•谢宣谕生擒贼将田俊迈表》:“草木知威,已报先声之气;蜂虿有毒,更深虑胜之怀。”
又作“草木识威名”。 (音:cǎo mù shíwēi míng)宋•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又作“威名草木知”。(音:wēi míngcǎo mù zhī)“名”也作“声”。《(明)李东阳集•诗后稿•三•成国公家槐树歌》:“五朝恩露簪缨重,四世威声草木知。”
又作“威名留草木”。 (音:wēi míngliúcǎo mù)多比喻官吏在某地任职而威望著称于世。宋•李曾伯《贺新郎·甲申代亲庭送崔菊坡出蜀》:“万里归朝去,倚江亭、绿波碧色,一川晴絮。赢得威名留草木,玉垒雪山高处。未应减、平淮裴度。”
也作“草木皆知”。 (音:cǎo mù jiē zhī)金•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一八•祭刘云卿》:“屈宰一邑,牛刀割鸡。政声籍甚,草木皆知。”
也省作“草木知”。 (音:cǎo mù zhī)元•毛直方《聊复轩裴集•赠督师曹将军》:“将军名已草木知,干戈俎豆睢阳时。”前面多有“名”、“声”等字。

[编按] 张万福(716~805),唐魏州元城县(治今大名县双台村东)人,唐德宗赐名万福。其家三世举明经,官止于县令、州佐。万福乃弃儒学武,以军功历任舒、庐、寿三州刺史、都团练使。后任淮南节度副使,拜右金吾将军。大历年间,魏州饥,父子相卖,饿死载道。令其侄带一百车米前往救济,又派人于汴口,凡见魏州人自卖皆令赎回,给以车牛遣返。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以左散骑常侍致仕,不久死,终年九十岁。万福从宦七十年,未曾一日言病,凡历数州,皆有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