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小课堂之百战百胜

100次浏览  2025-03-01 01:09:54

【百战百胜】(成)

[注音] bǎi zhàn bǎi shèng

[释义]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百战百胜”,形容每战必胜,所向无敌。

[词源]齐•孙武《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示例]宋•苏轼《留侯论》:“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也省作“百战”。(音:bǎizhàn)唐•徐铉《唐故左右静江军都军使……陈公墓志铭》:“独此一军之众,堪为百战之师。”

《大漠行》:“但得将军能百胜,子筑长城。”

[编按]孙武(约公元前535~?),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大名县束馆镇南街)人,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国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其著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关于孙武故里春秋乐安,有惠民说、博兴说、广饶说。“三说”各持一是,论争激烈,各有一批专家学者相支持,基本上代表了学术界对乐安地望的认识,然而“三说”的研究结论均“陷入困境”。于是出现“非乐安说”,有主张孙武曾祖父陈无宇的封地在莒邑,孙武故里应是“莒邑说”,有从史籍中对孙书活动的记载认为孙书始终在临淄,并未迁徙到乐安,又有“临淄说”。林宝《元和姓纂》清楚记载:“乐安,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孙顗等人避乱建家的“魏”就是春秋乐安,这是文献中关于春秋乐安的最早确指。《元和姓纂》成书于唐元和年间,“魏”是指唐代简称为“魏”的政区名称,“魏”与“乐安”是古今对照的关系。考唐代的“魏”即魏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八里,唐中后期朝野均称魏州为“魏”,《旧唐书》及唐人著作中记载颇多。如《旧唐书》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本传称“客寄于魏,委质军门,事节度使田弘正。”

由孙顗后裔家族的家谱资料亦可得证春秋乐安在魏州。殷践猷《乐安孙氏七迁碑记》:“孙氏乃青州乐安郡所治今北海郡千乘县之第一望族也。始祖书,字子占,齐国大夫,本田氏族人。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遂以其为郡号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作兵法一十三篇。避田、鲍四族之乱,奔吴为将军。……及遇八王之乱、赵王伦起事,……顗因之避地河朔,居武邑武遂,今魏郡武水。”孙逖为其父孙嘉之所撰《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府郡讳嘉之,字某,魏郡武水人也,故属安乐,盖齐大夫书之后。至晋长秋卿道恭,有子曰顗,顗避地河朔,后世居焉。”

孙嘉之卒于开元二十七年,《乐安孙氏七迁碑记》成文开元四年,《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与《乐安孙氏七迁碑记》撰文时间略微晚些,均记载有“魏郡武水”。隋唐时代,州郡名称往往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魏州在唐天宝元年更名魏郡,后复称魏州,魏郡武水即魏州武水。但是,武水县在隋大业三年由莘州改属魏州,唐贞观元年,又改属博州,此后不再属魏州。在政区隶属上,当时不存在魏郡武水的说法。孙逖为海内名士,十分清楚其父孙嘉之占籍博州武水县,绝非魏州武水县,墓志中出现“魏郡武水”并非有误,而是时风使然。唐朝是以士族阶层为政治基础的王朝,在门阀制度下,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习俗很严重。受此长期影响,唐代某个家族的仕宦业绩在诸姓和同姓成员中的极大影响,强烈的精神优势,往往使他们把郡望与占籍合一,以郡望为重,荣引本望,夸耀自身的时风十分盛行,然而郡望与占籍往往不是一地。“魏郡武水”是郡望与占籍合一的写法,“魏郡”是郡望,“武水”是占籍。

孙逖为孙嘉之标望“魏郡”,说明魏郡在乐安孙氏的发展繁衍过程中有一定影响,为乐安孙氏所崇尚。综考《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孙嘉之家族墓志,孙逖之后除孙绍仍称“魏郡武水人”外,孙成、孙婴、孙起、孙储、孙景商等人已改标郡望“乐安”。如孙成墓志记载“避地魏之武水,武水故属乐安”,孙公乂墓志记载“其先魏之乐安人”。孙逖以后,武水县并不属于魏州,很显然,孙成墓志的“魏之武水”是沿袭孙嘉之墓志中的“魏郡武水”而来,“武水故属乐安”也是沿袭孙嘉之墓志中的“故属安乐”而来,只不过把“安乐”换成了“乐安”。

《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载:“府君讳壬林,字茂卿,其先安乐人也。……齐宣王将膑、魏将涓,战于马陵,虏魏太子名申。护子孙,遂居齐安乐。”安乐是孙膑率族迁徙地,也是乐安孙氏所崇尚的一个地望,安乐与乐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名。时近当不误,孙嘉之墓志称故里武水“故属安乐”真实可信,孙成等人墓志中称孙顗“避地魏之武水,武水故属乐安”值得怀疑。如果“武水故属乐安”无误,名重一时的孙逖绝对不应该为其父荣引“魏郡”来夸耀自身,孙嘉之墓志称故里武水县“故属安乐”那也是错误的,孙逖不可能在其父墓志中出现这样两个基本常识性的错误。“武水故属乐安”实系孙成等人为合理标望乐安而作的篡改,春秋乐安不在武水县。

孙壬林“其先安乐人”标望乐安,孙逖“故属安乐”标望魏郡,孙逖之后标望乐安,封爵也为乐安男、乐安子等,可见对孙逖之后标望乐安时人没有异议,孙嘉之家族标望乐安与标望魏郡是同一的。之所以同一家族标望不同,是因为“其先魏之乐安人”,春秋乐安在魏州治下。

孙武至孙膑之间的世系,国家图书馆藏的《溧阳孙氏宗谱》记载为:“孙武生明,明生顺,顺生机,机生操,操生膑。”此世系与《史记》所载孙武“百余岁有孙膑”相符,可以采信。孙明、孙顺、孙机史籍中没有记载,孙操、孙膑居住地有实物可证在今河北省大名县束馆镇,现存有孙操故里碑、孙家故宅等遗址,流传有许多关于孙操、孙膑等人的民间故事,收集整理有《孙膑的传说》、《孙燕在安贤镇建南燕国国都》。束馆镇群众历代口碑相传,孙膑在马陵之战中,设计歼灭魏军主力,魏太子申重伤致死。因束馆镇地处魏齐交界的齐国境内,极易遭受魏军报复,为保全家族,免受灭族之灾,孙膑迫于时势留下侄子孙燕继续为齐国镇守安贤镇,自己率家族东迁往齐国内地,后又将孙燕等族人带走,遗留下这处宅院。

孙武后裔归齐后家族的首次分徙,正如束馆镇一带流传的民间传说所言,马陵之战后,孙膑担忧家族遭受魏军报复,时势所迫,率族迁徙。孙壬林神道碑记载,“齐宣王将膑、魏将涓,战于马陵,虏魏太子名申。护子孙,遂居齐安乐。”可证束馆镇民间流传的孙膑率族东迁的故事确实为历史事实。

孙膑率族徙居的齐安乐即今山东省阳谷县城东北部的安乐镇。安乐镇附近有孙氏聚族而居的大小孙百户寨、迷魂阵村等村落,古阿城有孙膑古庙等诸多遗迹。迷魂阵村孙姓村民奉孙膑为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十月十六日举办祭祖大会,每次四天,隆重纪念孙膑。此祭祀时间与大名县束馆镇大致相同。迷魂阵村千古流传有“二月二,龙抬头,孙膑下山骑青牛”的民谣。沙麓山是阳谷县周围唯一的山,束馆镇也流传有孙膑幼年在沙麓山放牧青牛、晚年大摆青牛阵的民间传说,“孙膑下山骑青牛”指的应是沙麓山。据《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马陵之战始于魏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决战在二十八年。“二月二,龙抬头,孙膑下山骑青牛”的民谣是指孙膑在农历二月自沙麓山旁的束馆镇东迁齐安乐的。安乐镇与束馆镇关于孙膑几乎相同的民间传说和民间崇拜绝非偶然巧合,充分说明了束馆镇与安乐镇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力证实了孙膑率族由束馆镇迁往安乐的史实。由孙壬林称“其先安乐人也”,可以推知孙膑后裔在齐安乐一带繁衍发展,已经成为乐安孙氏一大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