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典故-不食周粟
【成语释义】
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代灭亡后不吃周朝的粟而饿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成语典故】
伯夷、叔齐是商代北方属国孤竹国(位于今河北东部)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哥哥,叔齐是弟弟。
孤竹君临死前留下遗命,要传位给小儿子叔齐,结果在孤竹君死后,叔齐不肯继位。叔齐说自己是弟弟,不应该继承爵位,而应该由哥哥继位;伯夷却说弟弟继位是父亲的遗命,他不能做违背父亲遗命的不孝之子,所以他也极力推辞。为了让弟弟安心做国君,伯夷偷偷离家出走。哥哥走后,叔齐也离开了王宫,四处寻找哥哥。
兄弟俩在路上重逢后,听说周国有明君周文王,于是便一同去投奔周文王。可是还没到达周国,就听说周文王已经离世。他们恰好遇到周武王纠集军队讨伐商纣,两个人便拉住周武王的马阻止武王前进。

他们认为臣子不能用暴力杀掉君主,纵然商纣王残忍无道,也应该通过劝谏的方式,而不能采用武力的方式。
不过,周武王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劝阻。后来武王伐纣一举成功,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对这种以暴制暴的做法深感不齿,不愿做周朝的臣子,为了表明决心,他们决定不再吃周朝的粮食。但此时各地都纷纷归附周朝,他们很难找到不属于周朝的地方容身了,也不可能不吃周朝的食物。思来想去 ,便决定去首阳山上采野菜勉强度日,不久之后便饿死在首阳山了。

虽然伯夷、叔齐不愿与周朝合作,但周武王仍然非常钦佩二人的气节,于是将二人厚葬。
伯夷、叔齐后来得到了孔子等儒家学者和帝王的推崇,成为代表操守、气节的典型人物。

【文化内涵】
清初大儒顾炎武在他的《复庵记》中,将伯夷、叔齐与另一位古代著名的有节操之士介子推并提。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的人。当时,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躲避国内的迫害,常年逃亡在国外,常常忍饥挨饿。有一年重耳逃到卫国,已经饿得快要死了,他的随从介子推便跑到山沟里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将它与摘来的野菜一起煮熟了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得知这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感动得痛哭流涕,并且发誓如果将来复国做了君王,一定要重重报答介子推。

在流亡十九年之后,重耳终于得以回国成了晋国的国君,就是著名的晋文公。介子推说自己当时割肉给重耳吃并不是为了得到赏赐,所以坚持不接受封赏,还很鄙夷那些贪图富贵前来邀功的人,自己带着老母亲隐居到了绵山里。
晋文公却觉得自己必须重赏介子推,便派人召回介子推。可是介子推隐居的绵山重峦叠嶂找人可不容易。晋文公想了很多办法,派了很多人,却还是找不到他。有人向晋文公进言,说如果放火烧山,介子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带着老母亲出来的。
晋文公依言行事,下令三面烧山,想逼出介子推。可是谁也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直到烧光了树木,都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最后,人们在一棵烧焦的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遗体。

晋文公异常悲痛,哭拜介子推,又把介子推抱着的那段焦木带回宫做了一双木屐,并且时常对着它感叹:“足下,真可怜啊!”后来人们就用“足下”作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的尊称。

晋文公深深思念着介子推,下令每年在介子推逝世的这一天,家家都不许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一天就演变成了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古人一个重要的节日。唐代诗人韩翃(hóng)就作过一首著名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代表文物】
北宋画家李唐以卖画为生,后来进入宋徽宗的画院。靖康之变后,李唐冒死出逃,辗转躲藏于太行山一带,后来一路来到杭州,被召入了南宋高宗的画院。这时的李唐已年近八十,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他创作了大量人物故事画,包括《采薇图》《胡笳十八拍》《晋文公复国图》等,都是表现逆境当中不失气节、坚贞守正的故事。

李唐《采薇图》南宋故宫博物院
“薇”是指一种野豌豆,但画家并没有在画面上表现野豌豆或者野菜。我们可以看到的植物都是高大乔木,尤其以松柏为主,树底下石缝间长的草,也都是兰草一类的植物。在古代,这些植物都是品行高洁、忠贞不屈的象征。李唐是想借此塑造伯夷、叔齐的高洁形象,并以此激励南宋的士大夫坚守节操,矢志不渝。

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南宋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