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三字成语,你都认识几个?
01
孺子牛
【释义】: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典故】:出自《左传·哀公六年》。大臣陈僖子想废掉荼,就暗地里将公子阳生接回国内。大臣鲍放(鲍子)反对,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这里说齐景公对他的幼儿很宠爱,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鲁迅《自嘲》诗中“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用了这个典故而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表示他甘为人民大众之牛,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
02
破天荒
【释义】:旧时文人常用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典故】:“天荒”本指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唐朝年间,荆南地区参加京城会试的考生,很多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的考生称为“天荒解”。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考生刘蜕考中进士,破了“天荒”。
03
应声虫
【释义】:指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的人。
【典故】:出自唐·刘束《隋唐嘉话》。传说洛阳有一个士人得了应声病,刚一说话喉咙中有虫跟着说一样的话,就去问名医张父仲。张父仲觉得奇怪,日夜思考终于想出一个医治办法,立即取《本草》让他读,虫子还是不停应声,当看到虫子害怕的草药就不应声了,于是张父仲立即配这个药医治,果然治好。
04
掉书袋
【释义】: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典故】:出自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中国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他著的《陶庵梦忆》中记载道,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
05
敲竹杠
【释义】:比喻利用他人的弱点或找借口来索取财物或抬高价格,也指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典故】:说法非常多,其中最早的说法是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血汗钱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
05
露马脚
【释义】:比喻无意中暴露出隐蔽的真相。
【典故】: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氏结了婚。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念马氏辅佐有功,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当时以“三寸金莲”为美,而马氏却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马氏为自己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从此,“马脚”一词流传于世。
07
捉刀人
【释义】:古代的侍从,有专门的刀笔吏,这里的刀和笔的作用类似,所以捉刀人也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典故】:原指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已经接见完了,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因上古以刀为笔,竹木简出现后,又用刀修改竹木简上的舛误,后称代人作文字为“捉刀人”。
08
眼中钉
【释义】:指心中最讨厌、最痛恨的人。
【典故】:出自唐 · 冯贽 《云仙杂记·拔丁钱》:赵在礼在宋州,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永兴,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 赵在礼在宋州时,他的所作所为都不合法度,百姓深受其苦。有一天,朝廷颁发诏令,将他调任到永兴镇,百姓们相互庆贺说:“这下可算是把眼中钉拔掉了,怎能不让人感到痛快呢!”
09
中山狼
【释义】:用作形容那种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典故】:出自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举行狩猎,遇到一只狼就拼命追赶。狼遇到东郭先生说:“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让我苟延残喘躲一会,躲过这场灾难,我会报答你的大恩的。”东郭先生帮助了狼。后来狼安全跳出布袋扑向东郭先生。
10
抱佛脚
【释义】:比喻平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也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典故】: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投老欲依僧”,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来抱佛脚”。王安石不悦,那人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头脚相对。
11
解语花
【释义 】:唐明皇说杨贵妃为“解语花”,指善解人意的花,比喻善解人意的美女,喻指美人聪慧可人。
【典故】:唐玄宗时代,宫中的太液池开了无数雪白的莲花,玄宗和皇亲国戚们一起设宴赏花。席间,大家对这些莲花赞不绝口。
玄宗指着杨贵妃对大家说:“这莲花再美,也比不上我这会说话的名花!”
玄宗把杨贵妃比作会说话的名花,比雪白的莲花更胜一筹,足见他对杨贵妃的宠爱。
后来,“解语花”这一典故,用来比喻美女,或指美女可人。
12
九折臂
【释义】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典故】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楚国的屈原在他的作品《九章》中的《惜诵》篇写道:“经历了多次折断手臂后才成为医生啊,我到现在才知道这确实是真实的。”王逸对此注释说:“一个人只有多次折断手臂,经历了各种药物和治疗的过程,才能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13
壁上观
【释义】比喻坐观胜负而不帮助任何一方。
【典故】秦朝末年,为了反抗秦国的暴力统治,项羽和已被秦朝灭亡的赵、魏、燕、韩诸国,组成反秦义军。
章邯遂挥师攻赵,围困赵王于巨鹿。赵王向楚王紧急求救。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发三天干粮,与秦军决一死战。
此时,集结在前线的已有来自各地的十几支援赵部队。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
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各路援军都在自己的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楚军大捷,项羽从此成为各路反秦部队的领袖。
14
杵臼交【chǔ jiù jiāo】
【释义】意思为不计贫贱的交谊。
【典故】出自《后汉书.吴佑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公沙穆来到太学求学,由于没有钱财和粮食,就改变装束,去做别人家的佣工,为雇主舂米(古代的一种劳作方式,用杵臼舂捣谷物)。雇主和他交谈后感到非常惊讶,于是两人就在舂米的杵臼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朋友。后因以"杵臼交"指不计贫贱的交谊。
15
请长缨
【释义】指立志报国,降服强敌。自告奋勇请求杀敌。
【典故】出自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汉代有个叫终军的朝官曾向汉武帝请示,要亲赴南越(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用一根长绳子绑缚南越王回来,使其归顺。祖咏在他的《望蓟门》一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并首次将其归纳为“请长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