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问题:中华文化中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有哪些呢?
导言
中国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历史社会文化的思想、经验精华的沉淀与传扬。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有着特定的历史语境与人文内涵。那这些成语是不是就一成不变了呢?

社会变迁中的旧词新用
成语虽然出自经典,有其出处,但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变迁,我们也不可能百分百墨守陈规,只苑囿于其起源的含义。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成语本身是具有社会性的,镜化着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后来的人们根据时况、经验、习俗对成语的延伸发展、重新认识、重新诠释并约定俗成,就会流传并传承下来。这样的旧词新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 寓意的变化
成语中的某一元素理解的偏差,彻底改变了成语蕴含的意境、思想。
以成语“一丝不挂”为例
《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这里的“丝”是钓丝的意思,指钓鱼人随身带着没有钓丝的鱼竿。原意是说佛家修禅定心,形容心无挂碍,没有一丝杂念。

2.对象或行为的重新定义
有些成语中的动词或名词改变了其文言文的含义,被后来时代的通常意思所取代。
以成语“既来之,则安之”为例
《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则安之。”
冉有、子路为季氏要讨伐颛臾这件事,去请教孔子。孔子回答说:不能这么做。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如果它不来朝,应该修政。对一个国家一个家庭来说,不怕钱财少,就怕占有的不均匀;不怕穷,就怕不安宁;如果均匀了就没有什么穷富, 和顺了也就没有多寡,安宁了也就没有倾轧了。能这样,边远地方的人还不服,那就修文行德,招致他们顺从。如果他们来了,就要好好地安顿、安抚他们。怎么能大动干戈呢?
这里的“来”和“安”都是及物动词,其中“安”是使动用法,使(之)安原意是把他们招抚来,把他们安顿下来。

3.世俗化、社交化的社会要求
有些成语可能有比较深刻的历史典故,并不能为普通大众所理解,久而久之,人们按其字面将其世俗化、社会化,以人们较为熟悉与接受的方式方法运用并传承下来,否则这些成语可能因其抽象少用而消失。
以成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例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老子告诉我们的是,“道”超越了人类的一切感觉与知觉,所以不可捉摸,不可思议。

此后,这个只局限于对抽象的“道”的理解的成语,被人们世俗化,字面化。现在这个成语含义是,尽管在看,但什么都看不见,尽管在听,但什么都听不见。形容不够注意,不够专心,不够重视。
4.新词再造
有时古人还将成语中字的序位调换,创造新词并赋予新的含义。
以成语“每况愈下”为例
《庄子·外篇·知北游》:东郭子向庄子请教“道”之所在。庄子回答:无所不到。东郭子让庄子准确说明“道”所在的具体地方。庄子接连说出蝼蚁、稊稗(杂草)、 瓦甓(瓦砾破罐)”、屎溺等一个比一个更卑下的“道之所在”。面对东郭子的不解,庄子直言:“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根本没问在点上)。正(先秦市场监督人员的职位名称)获(这位职员的名字)之问于监市(“正获”的手下)履狶(大肥猪)也,每下愈况(清晰明了)。”这位监事通过脚踩猪来了解猪的肥瘦斤两,越往猪的下身去踩,越靠到猪腣,对肥瘦就了解得越清楚。比喻要不耻于向细微卑下之处去探究“至道”。

宋·洪迈将“每下愈况”改成了“每况愈下”。洪迈是宋光宗的词臣和著名的博物学家。在其《容斋续笔‧蓍龟卜筮》中,讽刺那些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算命先生“人人自以为君平,家家自以为季主,每况愈下。”洪迈的“每况愈下”的“况”与《诗经‧大雅‧桑柔》:“为谋为毖,乱况斯削”中的“况”同义,是情形、景况的意思。每况愈下指的是情况越来越糟糕、越来越不济。

每下愈况中,“下”是名词,“况”是形容词;而在每况愈下中,“况”是名词,“下”是形容词。四个相同字的错位组合,使得两个成语意思是完全不一样。洪迈的“每况愈下”,借对“每下愈况”错用,创造了新词新义。
其实在洪迈之后,“每况愈下”与“每下愈况”两个词因各有其义,并行使用了许久。因为《容斋续笔》更通俗更懂,“每况愈下便”更广泛为人们熟知并使用。
需要厘清、修正的成语错用、误读
成语是汉语言的精髓部分,除了以上说的一部分有社会原因可以重新诠释的以外,对于大多数成语,我们还是应该保持其历史的纯洁性,知其出处,尊其原意。现今存在的被误读的成语主要有以下几种:

- 望文生义,理解错误
有些成语,如果只按字面上的常见意思去理解,会“误入歧途”,得出大相径庭甚至是相反的理解。
以成语“危言危行”为例
《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这里的“危”是正直的意思。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孔子告诉人们,历史上大凡盛世,君主开明,做臣子的可以“危言危行”,大胆谏言。但当君主无道时,君子必须做到“危行言孙”,不然轻者丢官罢职,重者面临性命之忧。

而现代人往往错解此“危”为“危险”的意思,误认为是危险的言论与行为。这个成语来自典故,这个“危”字并没有同化为现代的意思,我们还是应该以文言文的原有意思以整个词的寓言去理解。
2.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是有特定对象的,如果错用则会发生理解错位和不合逻辑的结果。
以成语“明日黄花”的错用为例
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到,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指菊花。人们在重阳节后再去赏菊,那时金黄的菊花已经枯萎。苏轼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暗示自己就如同那过时的菊花。

3.成语来源典故的曲解
由于对成语来源的典故不知或一知半解,并不能掌握成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或真正意图,贻笑大方也是常有的事。
以成语“不求甚解”为例
陶渊明(晋)《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并非结束,后面的“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即不仅自己要认真思考、寻求感悟,有时还要与友人互相研讨、共同切磋,之后得到感悟的快乐。所以“不求甚解”是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

现在有人将“不求甚解”,与“浅尝辄止同义,认为读书不需太较真、研究得那么深刻,是对这个成语的错读。曲解陶渊明的话并用来为自己的不认真读书辩护,是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的借口而已了。
4.语义理解错误
对成语的语义理解的偏差或错误,会产生歧义、异义甚至反义。
以成语“愚不可及”为例
《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在夸宁武子这个人的智慧卓越,在某种时刻假装愚昧。指一个人虽然表面装傻,但是心如明镜,这里的“愚”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愚蠢,而是一种高超的生存智慧。

现在却是被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和原义相比,真是南辕北辙。
5.成语喻意的误解
有的成语有特定的指代、寓意,不可乱用或错用。
以成语“瓜田李下”为例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以免让人误解为偷瓜;在结满李子的树下不要整理帽子,以免抬手的动作让人误解为偷摘李子。提醒大家注意言行,一些无意识的举动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联想。正如曹植的一首诗《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李下”的同义词是“瓜李之嫌”。《旧唐书·柳公权传》:“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唐文宗时期,皇帝派郭旼到邠宁地方做官,引起了朝野议论,人们认为是郭氏送了两个女儿入宫才换来这个职位的。文宗向柳公权诉苦,说郭家的两个女儿入宫其实是为了拜见太后。柳公权告诉皇帝,事情的真相不是每个人都了解,重要的是您本身处在嫌疑的地位,就难怪别人不非议。

现代有人想当然地以“瓜田李下”形容田园生活,完全没有理解古人借瓜李表达的廉洁自律的修为。
结语
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沉淀、浓缩的精华,大多数出自经典典籍,就算有一部分随历史变迁而变化了,也是有据可查的。所以在成语学习、运用时应究其出处、明其意思、知其用途,方可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