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典故之好好先生
好好先生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注引陈录《善诱文》:“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
【释义】好好先生指对什么都称“好”的人;形容不分是非,不敢得罪他人的人。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历史典故】
他很善于发现和鉴别人才,因此人称“水镜先生”。他曾推荐司马徽是汉朝末期的名士,过庞统给刘备。因避战乱,司马徽移家荆州。荆州当时是在刘表的统治下,洞达世事的司马徽看出刘表为人懦弱、不明事理,而且妒贤嫉能,在他手下一定不会有所发展,于是采取韬晦之计,佯愚装傻,不求功名利禄。
因为他很善于看人,所以当地常有人来找他品评人物,问他某人如何、某人比某人又如何,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斗争相当复杂,他自己却经常装糊涂,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只要被问到,司马徽一律回答,“这个人好,很好”。他的妻子劝他说:“人家有疑问才来问你。你应该给人家分辨清楚。你只是一味说‘好'这合乎人家来向你求教的用意吗? ”司马徽回答说:“像你所说的这话,也很好。”

有人错把司马徽家养的猪当成是自己家走失的,司马徽便把这猪送给了他。后来那人丢的猪又找到了,便很惭愧地来送还错认的猪,并叩头赔罪。司马徽反倒谦恭地向他道谢。有时候邻居在蚕将要吐丝的时候向司马徽借簇箔(养蚕的器具,用竹篱等编成),司马徽便将自己家簇箔里养的蚕扔掉而将簇箔借给邻居。有人对司马徽说:“凡是做有损自己而帮助别人的事,都是因为人家事情紧急,自己的事不急。现在你和那人都面临蚕要吐丝做茧,缓急正相当,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司马徽回答道:“人家从来没有求过我。现在有所要求,我若不答应人家会感到很难堪。哪能因为一点财物而使人家难堪呢?“
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近来身体是否安好。司马徽回答说:“好。”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伤心地谈起了自己的儿子死了。不料,司马徽听了竟说:“太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后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里有听别人说儿子死了,反而说好的?”司马徽回答说:“好啊,你的话也是太好。”妻子听了,弄得哭笑不得。
【成语寓意】
“好好先生”是指不坚持原则,对谁也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单看此词表面的意思可能会引起误用,也许人们会认为好好先生是品行好性格好甚至是对任何人都好的人,笑一个人是好好先生也许并没有恶意,但是实际上的寓意是讽刺那些没有原则的人,殊不知此词的深意,就有可能造成误会。一个人如没有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一味地顺应社会,奉承别人,最终只会失去自我。“原则”其实是人类社会颠扑不破、历久而弥新,不言自明的真理,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历经考验而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