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羹墙见尧与鹬蚌相持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
羹墙见尧
【典源】《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斯所谓聿追来孝,不失臣子之节者。”
【释义】尧死以后,舜日夜思恋,三年之中,坐着便看到尧的形象在墙上,吃饭便看到尧的形象在羹中。后遂用“羹墙见尧、羹墙如见、羹墙”等表示对前辈的追怀或对圣贤的仰慕;用“羹墙之悲”表示对前辈或圣贤的悲切悼念。
【羹墙见尧】李东阳《阙里志序》:“羹墙见尧,河洛思禹。”
【羹墙如见】张居正《请敷陈谟烈以裨圣学疏》:“良以羹墙如见,自不忘继志之思。”方苞《圣主临雍礼成颂》:“先圣之揆,后圣时宪,精意所通,羹墙如见。”
【羹墙】李纲《议修德》:“思宗社之危而不忘之于寤寐,念父兄之辱而欲见之于羹墙。”顾炎武《前诗意有未尽再赋四章》之一:“因思千古同昏旦,几席羹墙尚宛然。”
【羹墙之悲】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下:“适睿思殿有徽祖御画,特为卓绝。上时持玩,以起羹墙之悲。”

鹬蚌相持
【典源】《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pù,晒太阳),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坩(qián,钳)其喙(huì,鸟嘴)。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
【释义】鹬啄住河蚌的肉,河蚌钳住鹬的嘴,谁也不肯放开,渔翁看到,将他们都捉住了。后遂用“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第三者却从中得利;用“蚌鹬相持”谓双方相持不下;用“蚌鹬之祸”谓双方相持不下而招祸;用“渔人得利、渔人之利”等指第三者从中得到利益。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李都管本欲唆孙寡妇、裴老九两家与刘秉义讲嘴,鹬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
【蚌鹬相持】秦观《进策·边防中》:“而天方厌羌,内难屡起,权臣擅事,蚌鹬相持,既狃于永乐之后,常以中国为易与耳。”
【蚌鹬之祸】杜弼《檄梁文》:“此盖蚌鹬之祸,我乘其弊。”
【渔人得利】郭沫若《屈原》第五幕:“他愚弄国王,愚弄南后,想离间齐国和楚国的邦交,好让秦国来渔人得利。”
【渔人之利】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他日可以在里头看景生情,得些渔人之利。”

孺子牛
【典源】《左传·哀公六年》:齐景公爱庶子荼,死前遗命立荼为君。死后,陈僖子欲立公子阳生,鲍牧对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指荼)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释义】景公为了逗玩自己的孩子,衔绳装作牛让孩子牵着走,结果跌掉了牙齿。后遂用“孺子牛、牛折齿”等写疼爱子女,甘愿为他们服务;或比喻甘愿为群众作公仆。
【孺子牛】鲁迅《集外集·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郭小川《登九山》诗:“人在变,思想在变,多少英雄甘当孺子牛。”
【牛折齿】黄遵宪《长子履端生》诗:“爱防牛折齿,惭咏凤将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