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了新成语--口血未干

100次浏览  2025-05-11 02:51:57

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九年》

口血未干 [kǒu xuè wèi gān]

指订约不久就毁约。

口血:古时订立盟约,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拓展】

“口血”这种仪式呢,是春秋时期盛行的血盟传统,也称“割牲歃血” “歃血为盟”指口含血 ,割牲歃血即盟誓中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

在牲畜的选用上,也有相应的礼仪规范,如盟会中天子用牛、马血,诸侯用犬血,大夫用鸡血。

【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楚国为了称霸中原,都想夺取贫弱的郑国

有一年,晋国联合其他七国共同进攻郑国楚国按兵不动,郑国眼看就要灭亡,要求讲和。

晋国统帅荀偃不赞成现在讲和,他主张把郑国围困起来,那时楚国一定会来援救,等盟军打败楚军后,那时才允许求和。

而参加联军的其他国家为了保存实力,却主张先同郑国讲和,把军队退回去,那时楚国一定对郑国不满,发兵攻打郑国,等他们两败俱伤时,联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打败楚军。

于是,晋军代表和郑国的代表在背地里举行仪式,签订盟约。

郑国有一位善于言辞的卿士名叫公子腓féi,参加了盟誓。

晋军的代表宣读盟约后说:“今后,郑国如果不听从晋国的命令,将遭到老天惩罚!”

公子腓立刻回答说:“郑国处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真是上天降给我们的大祸。今后,我们服从大国,大国如果对郑国发动战争,也将遭到老天的惩罚!”

结盟之后,晋国和其他七国的军队退回去了。

楚国果然为此事发怒,向郑国兴师问罪。楚军大兵压境,公子腓主张再同楚国讲和结盟,有的大臣认为不妥,说:“刚同晋国结盟,口血未干,怎能违背盟约?”

公子腓理说:“与晋国结盟时,我说的是服从大国,楚国也是大国,为什么不能结盟?”

于是郑国派人同楚军讲和,双方也定了盟约,郑国求得了暂时的安宁。